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o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问渠哪 如许 源头活水
- 资源描述: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oc(2页珍藏版)》请在师客文库上搜索。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谈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赵燕(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第一小学 邮编:564600) 内容摘要:如今的孩子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局面:一是没有兴趣,二是因为考试的需要而被动地学习。分析了原因,找出教师在传统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里存在的问题,并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作了大胆创新:1、在学习古诗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逸闻传说,激发学习兴趣;2、抓住诗词中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字眼来组织教学;3、诗歌与美文紧密相连;4、活动中升华诗歌。关键词:课改 古诗文 教学 诵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我不禁问:这“半亩方塘”怎么这么清澈
2、呢?是因为这源头的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如此清澈?这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令人读后清新明快。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学者朱熹用这两句诗诠释了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一种进取创新的思想。它借水之清澈,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只有思路永远活跃,大胆创新,敢于接受种种不同的新思想,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个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代诗词歌赋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言佳句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但是,如今的孩子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却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
3、学生不知道李清照是何许人也,想象不出张继笔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的画面,更体会不了陆游那种“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这些古诗词作者跌宕不羁、傲侮一世的人生,对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诗词不感兴趣呢? 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对学习古诗文没有兴趣,仅仅是因为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分析原因:一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再加之诗词格律的束缚,古代诗词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4、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看的都是网络小说、言情小说,讨论的是周杰伦、粉丝、韩剧等等,他们头脑中的古诗文仅仅就在每次测验时停留数秒。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纵观十二册小学语文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共选入古诗词近70篇,从时间跨度来看,汉、唐、宋、元、明、清均有涉及,其中唐诗占近70%。由此我们都不难看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那么,老师们,我们不禁试问:在传统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里,我们是否还存在着一些问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