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测试.do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测试
- 资源描述:
-
《中考化学总测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测试.doc(10页珍藏版)》请在师客文库上搜索。
1、寒假化学测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 共2大题 共30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 在下面的变化过程中,只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是不同的,该变化是( ) A. 钢铁生锈 B. 纸张燃烧 C. 牛奶变酸 D. 干冰升华2.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3.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一定会出现的现象是( )A. 产生白烟B. 放出热量C. 生成气体物质D. 火焰呈黄色4. 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2、)5. 碳酸氢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图片能反映出碳酸氢钠用途的是( )6.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稀有气体充入灯管,可以制造霓虹灯B. 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C. “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D. 通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使河水转化成纯净水7. 你认为下列实验测得的数据不合理的是( )A. 用托盘天平称得氧化铜粉末的质量为12.8gB. 用pH试纸测得某河水的pH为6.26C. 用10mL量筒量取8.5mL某溶液D. 测得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5%8. 小林学习了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后,收集了家里的几种物质进行测定,结果如下:上述
3、物质中,最容易直接腐蚀铁制下水管道的是( )A. 牙膏 B. 肥皂 C. 厨房清洁剂 D. 厕所清洁剂9. 下列每组内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KNO3、NaCl、NaOHB. KOH、Na2CO3、HClC. KNO3、NaOH、FeCl3D. AgNO3、BaCl2、HNO310. 下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 表示的都是阴离子B. 表示的都是稀有气体元素C.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D. 属于四种不同的元素二. 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12个符合题意。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
4、选不给分;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符合题意给1分,若选2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则不给分。11. 下列物质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A. 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CO导出点燃B. 粗盐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C. 除去H2中混有少量HCl气体将气体依次通过分别装有NaOH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D. 除去铜粉中混有少量的CuO用足量的稀硫酸浸泡后过滤、洗涤12. 洗涤是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操作,下列有关洗涤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汽车修理工用汽油洗涤手上的油污B. 沾有油污的炉具,用含有氢氧化钠的清洁剂清洗C. 做完碘升华实验后的试管,用酒精刷洗D.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后试管壁上留下的红色
5、物质,用稀硫酸浸泡后再除去13. 下面是茜茜同学用连线的方式对某一主题知识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完全正确的组别是( )14. 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 甲+丁H2O 乙+丁CO2 丙+丁H2O+CO2。则丙可能为( ) A. H2 B. CH4 C. C2H5OH D. CO15.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KNO3、Cu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为无色;(2)该白色沉淀有一部分溶于稀硝酸,并有无色气体产生。据此实验,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粉末中一
6、定含有CaCO3、Na2SO4、BaCl2B. 粉末中可能含有KNO3C. 粉末中一定不含有KNO3、CuSO4D. 粉末中一定含有Na2SO4、KNO3、BaCl2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大题 共7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Fe 56 Cu 64 Zn 65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 共19分)16.(10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现有以下物质:A. 葡萄糖 B. 铁 C. 钙 D. 维生素C E. 生石灰 F. 熟石灰 G. 聚氯乙烯H. 聚乙烯 I. 硝酸 J. 纯碱 K. 不锈钢按要求填空,不能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